中新网12月5日电 “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: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”边会5日在 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28次缔约方大会(COP28)中国角举行。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,中国银行愿与各方积极携手,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绿色转型,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。
本次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、中国银行业协会、中国新闻网主办,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协办。
刘坚东指出,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低碳转型的促进者,在助力实现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结合中国银行近年来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的实践探索,他分享了以下几点思考:
一是加强多边合作,坚持战略引领,筑牢绿色金融根基。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,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共同责任与使命。近年来,中国银行对外强化国际交流,已签署或参加PRB、TCFD等10余个绿色和ESG相关倡议及机制,积极融入全球绿色治理;对内坚持绿色战略引领,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和政策体系,制定覆盖信用审批、绩效考核、风险缓释等13方面20余项配套措施,从战略层面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二是支持产品与服务创新,提高绿色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。为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,银行业需持续创新多元化、专业化、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,以增强绿色金融适配性。近年来,中国银行积极打造“中银绿色+”品牌,推出5大类数十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,覆盖贷款、贸易金融、债券、消费、存款、综合化服务等领域,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。截至今年三季度,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.8万亿元人民币,位列彭博“全球绿色贷款”和“全球可持续挂钩贷款”排行榜中资银行第一,绿色债券保持市场领先。
三是坚持底线思维,提高客户ESG风险防范与治理能力。气候变化背景下,金融机构应不断提升客户ESG风险管理水平,筑牢非传统金融风险防控屏障。以中行为例,已构建由业务部门、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组成的“三道防线”。明确客户ESG风险管理职责,开展客户ESG风险评估,加强授信和投资全流程管理,已在90余个行业授信政策中加入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约束性要求。
四是激发内生动力,培育绿色金融人才队伍。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、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动力。中国银行积极搭建“十四五”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,预计到2025年将拥有绿色金融人才约1万人;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主题培训,已形成涵盖战略政策、金融产品与信息披露等8大主题的课程体系。同时,重视开展研究交流合作,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》就是中国银行和阿联酋大学合作实现的一项研究成果。
刘坚东表示,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。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国际化大行,中国银行愿与各方积极携手,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绿色转型,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。(完) 【编辑:曹子健】
中新社北京12月5日电 (记者 阮煜琳)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5日发布数据显示,11月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13.1点,比上月环比提高1.2点。在“双11”电商购物节的带动下,本月需求明显回升,总业务量指数和农村业务量指数均创出年内新高。
分项指数中,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为124.1点,比上月提高1.7点,分地区来看,东部、中部和西部地区总业务量指数均有所上升,东北部地区有小幅回落。11月份,农村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为129.5点,比上月提高0.9点。分地区来看,东部、中部和西部地区总业务量指数均有所上升,东北部地区有小幅回落。
11月份,人员指数为116.3点,环比上涨3.2点,在连续8个月上升的基础上,涨幅进一步扩大。实载率指数由降转升,环比上涨0.7点,保持115点以上;物流时效指数为100.7点,较上月下降0.5点,连续四个月回落,但仍然维持在100点以上。电商物流企业供给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。
11月份,满意率和履约率指数分别较上月回落0.7和0.2点,库存周转指数较上月回落1.7点,但三项指数均保持在100点以上。
11月份,电商物流总指数显著提升,环比上月提高1.2点。从供给端看,电商快递企业加快一线基层配送人员和干线运力投入,人员指数和运输实载率指数明显上涨,成本指数随之上涨,但受本月订单高峰及部分地区严寒到来等因素影响,履约率和满意率指数小幅回落,库存周转速率有所下降,物流时效指数连续4个月下降。
分析称,总体来看,今年前11个月,中国电商物流总体运行稳中有进,供需两端均有明显改善,总指数已恢复到近5年高位。在居民消费方式转变、国货品牌崛起和电商领域新业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,预计这一走势将有望继续保持。(完) 【编辑:房家梁】